288分放在高考界大概率会落个人神共愤的下场,但在竖屏界,这或许是个加分项。
最近全网都被高考288分女孩刷了屏,就是那个全家一点不内耗,硬是把低分搞成了过年氛围的那段视频,不仅成为了互联网爆款,还一度被贴上了“快乐教育”的标签,尤其在家长群里被来回滚动传播。
不少官媒也下场为其点赞,渴望借此事给“唯分数论”的焦虑社会情绪降降温。
可无反转不网络,之后嗅觉敏锐的网友发现这个孩子的母亲本就是一个网红,高考查分视频很可能是一家人炒作流量的手段,的确她更新有关自己女儿的视频,浏览量与点赞量均不俗。
一片质疑声中,抖音官方下场查证,核实发现网传其家庭“刚有热度就开启密集直播带货”不实,他们并没有借炒作相关事件索取打赏以及商业化变现。
但我更想探讨的是,咱们在意的究竟是教育被流量异化、真实与表演的边界模糊,还是因分数而起的焦虑无法排遣?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
在最初288分女孩的查分视频中,人们为这个家庭超越“唯分数论”的宽容而喝彩,网友们还表示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家庭对孩子的接纳比分数重要的多。
其实数十年的寒窗苦难坚持下来已然是个小成就,当然有资格去庆祝,不是所有人最终都能收获好成绩,端正心态极为可贵。
图源:抖音@兰姐来了
但实事求是的讲,更多人看到288分被包装为喜事感到的只有不舒服,尤其是把一个本该悲伤的事情放到了全网刷屏。
因为在骨子里,多数人认可的是学生在学校应该好好学习,竭力而为冲刺成绩,洋洋得意288分实属没必要。
所以当这家人染上用低分博眼球、蹭热度,为后续直播带货做铺垫的质疑时,全网都一副恍然大明白的姿态,觉得事件终于闭环了。
但7月2日,抖音黑板报下场做出回应,辟谣其家庭“刚有热度就开启密集直播带货”、“走红后注册多个账号一起直播”、“短短两天靠带货产生了19.9万销量”等说法。
图源:微博@观察者网
算是给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各种舆论盖棺定论。
只是网友们普遍还是抱着不信任情绪,认为这家人仍是吸流量的初心,配套手段在后罢了,而且最主要的是庆祝288分这件事依旧很突兀。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友们之所以对“288分家庭”很愤怒,是因为直播带货历史总在重复上演类似的剧本,如猫一杯、水泥妹等人,温情变欺骗在互联网世界早已屡见不鲜。
而且288分女孩事件的新意在于,它很可能首次将考场变成了秀场,将教育焦虑转化为商业资源。
好在抖音官方及时下场查证,终结了最恶毒结果的想象。
只是还有个质疑仍在发酵,庆祝288分算不算打压教育?
本质上来讲,这是教育转型期的价值观阵痛,教育改革既要包容“快乐教育”的探索,也需警惕娱乐化对奋斗精神的消解。
简而言之,谁都没错,错的是观念碰撞观念。
扯下炒作质疑后,又回到了那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话题:该不该唯分数论!
但我并不想对唯分数论大加挞罚,也不想替唯分数论背书站台,毕竟这类现象不是简单的一个对与错就能分晓。
一方面,社会急速发展造成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极度的焦虑,这种焦虑感是促成唯分数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在没有最佳的可替代方案之前,唯分数论是保证考生公平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学生会沦为分数的囚徒,情感、兴趣、价值观等维度被量化考核挤压;分数至上的选拔机制也很能会使得阶层固化。
单从本次288女孩事件来看,网友们表面是赞扬这一家的心态,但更多人潜意识里是瞧不起的、甚至更焦虑的,那句“如果是自己家姑娘就老实了”足以说明问题。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次高考有一位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的女孩刘燕因用扁担挑着行李回家引发网友关注,网友们被女孩的自立自强所打动,亲切的为她送上了“扁担女孩”的称号。
寒门贵子的剧本是大多数人最愿看到的,在“扁担女孩”身上自然也不例外,人们迫切想要知道她的成绩,好好歌颂一些苦难的力量。
甚至于网上“刘燕高考分数”的版本层出不穷,一些营销号甚至仿冒她注册社交平台账号,之后刘燕的班主任紧急辟谣,当地教育部门也表示会尊重她的个人意愿,不对外公布分数。
看到没,不论是引发争议的“288分女孩”还是引发网友一致点赞的“扁担女孩”,大多数人最终的关注点都离不开分数。
很难言说对错,毕竟社会现实、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等都是唯分数论的有力支撑,咱们也不想如此世俗,也想洒脱过一生。
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人将高考视为人生的唯一转折点,将分数等同于“成败”的做法,恰恰是对教育的误解。
在这场闹剧中,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成为无形推手。
288分视频之所以能病毒式传播,正是抓住了算法的偏好:反常识的内容、强烈的情感冲突、可标签化的议题。
当人民日报等官媒最终删除相关视频时,这一举动传递出明确信号:拒绝将非常态塑造为榜样,教育公平不容投机者消费。
流量狂欢背后,是整个社会需要反思的议题:当教育被流量劫持,当情感被商业异化,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价值?
即便288分家庭没有要靠着分数炒作的念头,但需要警惕的是之后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毕竟一旦有了流量,模仿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有媒体报道,不少MCN机构都盯上了类似的套路,批量孵化 “学渣网红”,通过设计 “考场失意 — 直播得意” 的标准化剧本,成功实现变现。
如果人人都涌向当网红的池子,那么谁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逻辑?
最近这几则新闻,又使得社会各界对高考关注了起来,不过对于家庭和毕业生而言,重要的还是端正心态,因为人生真正的赛场,高考结束才刚刚开始。
如今互联网已枝繁叶茂,很轻松就能窥探到别人的生活,而他人眼花缭乱的生活很难不让自己自我对比,从而产生自卑之情。
高考的魅力正在于,锻造人们应对挑战的基础能力,更启迪终身成长的认知范式。
咱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如何以平常心态来看待这些事。
或许当我们在争论该不该庆祝低分时,更应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包容多元成长,又保障公平竞争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