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历史冷知识 的报道
天山山脉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也是亚欧大陆最大的山系,横亘在亚洲腹地,东西向绵延于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是沟通亚洲大陆东西方向天然的一道地理桥梁。
天山山脉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0°-45°,东经67°-95°,全长约2500千米,面积约41万平方千米。在中国境内,天山山脉东西长17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25万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平均为3000-5000米。
新疆天山拥有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平均宽度300千米,是中温带准噶尔盆地和暖温带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南北被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环抱。
中国天山东西地跨22个经度,南北跨6个纬度,横亘新疆全境,跨越了新疆南疆的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市、哈密市以及北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等多个地州市,是新疆地理的独特标志。
在远古时期,天山所在的区域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随着地壳运动,海洋底部的沉积岩层不断堆积并褶皱隆起。在古生代时期,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得这些沉积岩层发生变形和抬升,逐渐形成了天山山脉的雏形。
在后续的地质演化中,多次的构造运动持续作用。板块的挤压、碰撞使得天山山脉不断上升和扩展。同时,火山活动、岩浆侵入等地质作用也对天山山脉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影响。在漫长的岁月里,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也在不断塑造着天山山脉的地貌形态,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壮观景象。
天山山系由三列山脉组成,由北往南,分别称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
其中,北天山有阿拉套山、婆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尔尕山,中天山有乌孙山、那拉提山和额尔宾山,南天山有科克沙勒山、哈尔克他乌山、科克铁克山和霍拉山。另外,东天山有博格达山、巴里坤山和喀尔力克山等。“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各自又包括若干条山地及山间盆地。
天山山脉拥有众多著名的山峰,其中一些主要的山峰:
托木尔峰:海拔 7443.8 米,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位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
汗腾格里峰:海拔 6995 米,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界。
博格达峰:海拔 5445 米,位于新疆阜康市境内。
喀尔里克山:主峰托勒库勒峰海拔 4888 米。
天山山间盆地按海拔分为高位、中位、低位3种盆地。高位盆地的海拔在2000米以上,如赛里木湖盆地、昭苏盆地及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位盆地的海拔一般在1000—1600米,如焉耆盆地、巴里坤盆地等。低位盆地海拔在1000米以下或海拔低于邻近山麓,如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艾比湖低地等。
天山山脉主要河流有楚河、锡尔河、伊犁河等。楚河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河流,锡尔河则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伊犁河是中国新疆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也是新疆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河流对于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居民用水以及生态平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山山脉的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干燥度高、垂直气候分带显著。其雪线北低南高,冰川众多,降水量较丰富,有荒漠“湿岛”之称。中国新疆境内共有373条河流和160处泉水发源于天山山脉,其中径流量最大的四条河分别是伊犁河、阿克苏河、开都河和玛纳斯河。
天山山脉的自然资源丰富,北坡有云杉林、南坡多山地草甸,植被、土壤垂直分带明显。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矮沙冬青,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塔里木马鹿、秃鹫、猎隼等。山间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铜、铅、锌、金、钼等。
天山山脉历史悠久,早在中国汉唐时期,其南部地区就形成了农耕文明,北都则以游牧文明为主。唐朝在设置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后,将天山南北连为一体,并大兴屯田。清朝统一天山后,控制了天山整体廊道交通。天山走廊属于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途径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各地贸易、思想、信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交流。
天山山脉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其沿线出土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中国新疆发现的汉代碑记共有四块,东天山就占了三块,即任尚碑、裴岑碑和焕彩碑。天山曾经留下过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如汉代张骞、班超,唐代玄奘、骆宾王、岑参,宋代王延德等人,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名篇,包括骆宾王的《夕次蒲类津》,岑参的《天山雪送萧治归京》等。当代也产出了许多和天山相关的文学作品,包括《守望天山》《七剑下天山》《天山儿女》等。此外,天山多地还流传着有关西王母的神话传说。
天山山脉的风景名胜众多,有天池风景名胜区、托木尔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喀拉峻风景区等地。2013年6月21日,中国新疆天山成功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2017年7月10-17日,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就西部天山山脉申遗在内的6个自然遗产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